山西空管分局完成航空电信人员执照技能考核
雖然艱困,但也挺有意思的。
Photo Credit: IMDb 《婚姻故事》在許多層面上讓我想到另一部極為出色的離婚伊朗電影《分居風暴》,不過《婚姻故事》不像《分居風暴》的衝突情節如此火爆激烈,兩部電影在處理丈夫與妻子的關係,並沒有去塑造哪一方是反派、哪一方是受害者,也沒有要讓觀眾去支持特定一方,導火線即使是Charlie的偷情以及他長期以來忽視Nicole的需求,但Nicole也暗中捅了Charlie一刀,包姆巴赫筆下的故事,道出了離婚過程中沒有「絕對的善」的存在,不會有任何一方以歡喜收場。Photo Credit: IMDb 包姆巴赫在2005年將他童年父母離異的經歷拍成電影《親情難捨》,從孩子的角度去詮述父母離婚,而將近15年後,《婚姻故事》將敘事主體變成了父母,確實很容易讓人解讀成包姆巴赫與他前妻珍妮佛傑森李(Jennifer Jason Leigh)離婚的回顧,比起《親情難捨》充滿忿忿不平的情緒,《婚姻故事》平靜許多,就像是他這幾年來創作角度的成熟與靈活,開始嘗試透過不同角度去看待婚姻關係。
兩人原先說好要私下直接處理彼此的婚姻問題,儘量不要影響兒子的童年,然而Nicole與一位強勢律師Nora (蘿拉鄧恩Laura Dern 飾) 聯繫上,展開了兩人在分財產、孩子監護權上的周旋。美國作者導演諾亞包姆巴赫(Noah Baumbach)的這部大師級新作《婚姻故事》中,離婚猶如是一段靈魂衰亡的過程,心靈某一部份在當下失去了,取代而之的是懊悔、憤怒、盲目。暗中被將一軍的Charlie,當他終於看清事情全貌後,即便無力挽回,也要使勁一切讓兒子知道他曾經努力爭取過照顧兒子的監護權,亞當崔佛的表演向來靈活多變,《婚姻故事》藉由大量的特寫,讓他的神情充斥著壓抑的痛苦與憤怒,崔佛的五官時不時會被陰影與長髮遮住,但都無法掩蓋他綻放相當原始的情緒。Charlie是位專注於事業的劇場導演、他極有才華與創意、他每次吃東西都急得像是有人會偷吃他的食物一樣、他競爭心極強。Photo Credit: IMDb 崔佛與喬韓森兩位向來都是極為出色的演員,但《婚姻故事》完全是比他們兩人過往演出的再進化,顯示出包姆巴赫對兩人表演複雜情緒的信任,兩人也都各自有場好戲:Charlie在接近結尾的歌唱 (還是顆一鏡到底的表演)、Nicole在Nora辦公室的告白 (也是顆一鏡到底的表演)、還有兩人在公寓的大吵,這場爭執發生得措手不及,兩人都說出了不該說的話,兩人都知道了彼此的關係再也無法如往日。
許多兩人道出的細節,或許對後續劇情沒什麼重要性,但是這些細節都增加了兩位角色的真實性與重量,包姆巴赫鏡頭下的是兩位猶如真實存在的人物。《婚姻故事》會讓觀眾真正愛上Charlie與Nicole兩位角色,當兩人終究走向盡頭,我們仍由衷冀望他們能各自找到彼此的幸福。有些大學日益依賴外國留學生的學費收入,擔心失去中國留學生青睞。
文:索菲・理查森(Sophie Richardson,人權觀察中國部主任)幾年前,我遇見一位來自中國農村在華盛頓特區某大學就讀,從此愛上政治學的學生。結合力量分享經驗,並採取共同立場。但那些大學管理人員看來很懷疑這對學生和學者有何危機或後果,討論重點也很快地轉向技術性問題,包括學校該遵守哪些法規或如何與聯邦調查局等機關互動。有六所大學——包括柏克萊加大、密西根大學和耶魯大學——今年春季在校園中發布了支持國際學生學者的聲明,還有超過60間大專院校簽署了芝加哥大學著名的保護言論自由原則。
其他大學,包括麻省理工學院,則尷尬地發現自己拿了科大訊飛(iFlytek)等中國企業的研究經費。針對中國政府的干預對學術自由造成何種影響,我們沒有發現任何大學進行有系統的追蹤調查——而這有助遏止中國侵門踏戶。
有位學者說,校方高層要求他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期間拒絕媒體訪問,「就當幫我一個忙」,以免他出言批評將不利該校在中國的形象。這種顧慮必須儘快破除,才能保護脆弱的學術社群。但是,如果各大學有意履行其「莊重責任,包括促進活潑和無所畏懼的辯論和商討自由,以及當有人試圖限制這種自由時加以保護」,正如芝加哥大學原則所堅持的,它們就必須正視和抵制相關威脅。科大訊飛因其涉及中國的人權侵犯問題,而登上美國商務部制裁名單。
世界各國許多學術機構已經和中國政府單位或與官方有關企業發展出不透明的學術或財務關係。但他們還有些難以啟齒的考量。這份準則已寄給澳洲、加拿大和美國大約150間學校,其中已有大約24校回應。最近幾年,人權觀察持續紀錄這些學生受到的威脅。
以及積極揭露所有與中國政府的關聯——這些步驟都有助於嚇阻中國政府將手伸進校園。很少有大學能利用與中國機構的良好關係,幫助那些被中國拒絕入境的學院成員,繼續研究被中國政府認為敏感的議題。
唯其如此,才能提供一所大學應當保障全校學生平等享有的最珍貴資產:思想自由。儘管他們大多樂在其中,有些學生卻必須面對在校園中也如影隨形的監控和言論審查。
也很少有大學協助中國留學生研究敏感課題而不讓中國當局知道。迄今還沒有任何一間學校同意簽署,各校都表示現有校規足以約束任何威脅,但我們看不出有何證據顯示各校現行規定能夠奏效。即使校園辯論轉向惡質化——例如中國大陸留學生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2019年3月一場關於新疆人權危機的演講會上大聲咆哮阻止講者發言,或同年9月香港民運人士羅冠聰到耶魯大學研究所就讀時遭到眾多不明人士威脅——校方好像都不敢公開評論這些危及言論自由的行為。最近剛好有學生自動自發做了示範:今年九月,加拿大渥太華麥克馬斯特大學學生會取消了該校中國學生學者聯誼會的註冊資格,理由是中國學聯向當地中國領事館報告有關新疆的演講內容,違反校規這個角色在開頭和結尾出現了兩次,被塑造成是個面帶微笑但沉默寡言(幾乎沒有台詞)的人,看不出具有任何父親的權威感。教訓兒子的父親也出現在《尼羅河女兒》裡。
無論是出於什麼原因,這個傾向於獨自沉思的父親放棄了作為社會規範的角色,或者說,放棄了大他者的位置,效果跟《童年往事》和《風櫃來的人》裡父親的空椅子是類似的(見下)。這個老年的父親形象可以和《戲夢人生》裡李天祿的父親相參照。
這部電影的最後一個冗長鏡頭是他和家人在默默吃飯,一個陷入日常化的父親形象徹底失去了符號功能。和大部分的父親不同,這是一個老年的、過氣的父親,雖然有一次也教訓瘋兒子林文良(高捷飾),但誇耀的是自己如何在社會上起著「大事化小小事化無」的和事佬作用。
從這個片段可以看出,作為小舅的父親,外公仍然是無力的,他最後也沒能影響或阻擋小舅和女友步入結婚殿堂。有意思的是,《風櫃來的人》也突出過父親的空椅子,那是阿清父親的葬禮後的一個鏡頭。
這部影片裡唯一可以視為父親形象的無疑是鍾浩東,但他被描繪成甚至還沒到履行父親職責的階段就放棄了父親的身分──他把剛出生的幼兒給了別人。冬冬還在外公的監督下背誦唐詩,於是外公也占據了文化大他者的位置。這個「洞」本身當然就具有「空洞」的含義,暗示了父親大他者的內在空缺。作為小舅的父親,外公在得知小舅讓女友(林秀玲飾) 懷孕後,拿著木棒追打小舅,但還是體力有限沒能追到,只好用砸爛小舅的機車來洩恨。
到了《珈琲時光》,陽子的父親(小林埝侍飾)基本上沉默寡語,甚至在兩次談到女兒未婚先孕的事情時也全然不置一詞。比如冬冬和婷婷在樓上滑地板弄出了噪音,正在樓下診所行醫的外公蹬蹬地跑上樓來瞪眼看他們,制止了孩童們的嬉鬧。
最為省略而低調的父親形象恐怕是《冬冬的假期》裡楊德昌飾演的冬冬父親。他被阿孝姊姊發現失去生命跡象的時候,也正是這個仰靠在藤椅上的姿勢。
小阿清倚在大門口望著父親遠去,身後就是那把空椅子。曉陽的父親(崔福生飾)在第一次出場時似乎很強悍,動不動就打起兒子來,但正如《冬冬的假期》裡的外公,暴躁的父親未必有真正的權威。
另一種放棄父親身分的方式是將子女的位置撤空,從而使自己不成為父親。《悲情城市》並沒有一個典型意義上的父親形象,但林阿祿又的確占據著某種意義上的父親身分。順著喊吃飯的聲音鏡頭又切回到現在,母親走過來,見到阿清面前的空椅子,就把椅子搬開,移出到鏡頭之外(徹底移除了權威的符號)。這就是《好男好女》的情形。
相對而言,外公(古軍飾)作為小舅的父親反倒具有至少表面上的某種權威,當然也對孫兒輩的冬冬、婷婷產生了一定的威懾力。但是這個自我理想的形象後來卻輕易地被一粒小小的棒球打碎了。
這個空椅子標誌著被劃除的 「父之名」──作為空缺呈現出來的大他者,為這部電影定了調。不過,在阿清的記憶裡,父親仍然有曾經輝煌過的形象:那是在他小時候父親帶他走在海邊草叢中時,父親用棒球棒勇猛地打死了一條蛇。
直到最後病逝躺在靈床上,父親的形象一直被塑造為衰敗無力的。《童年往事》裡阿孝的父親芬明(田豐飾)則是慢性肺病患者,影片還渲染了他病重時蹲在地上吐血的場面,以及醫生來治療時他癱坐在藤椅上的場景。